流连沧浪亭

作者: 一江秋水 来源: 原创 时间: 2021-03-18 15:50 阅读:
流连沧浪亭

  流连沧浪亭

清风明月本无价

近水远山皆有情

这是苏州沧浪亭的对联。上联为欧阳修《沧浪亭》诗中的一句:“清风明月本无价,可惜只卖四万钱”,他是应好友苏舜钦的请求而写的,诗中调侃了苏舜钦一句。下联为苏舜钦《过苏州》诗中的一句:“绿柳白鹭俱自得,近水远山皆有情”,他写这首诗时,还只是路过苏州,后来遭贬谪流寓吴中,便以四万钱(40两银子)买下了这座废别墅加以修复(这座废别墅是80年前一位叫孙承佑的节度使在这里营建的),取名沧浪亭,自号沧浪翁,作《沧浪亭记》,并写信给欧阳修,请他写一篇诗词。这是苏州最早的园林,也是苏州唯一以“亭”为名的园林。1827年,清朝的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,将这两句拉扯到一起作为亭柱上的对联,他自己都没想到,竟无意中集成了一幅千古绝对。

从清朝康熙年间建造的“沧浪胜迹”石牌坊旁边的小巷进去近200米,右手边(南面)有一座石平桥通往沧浪亭的大门。桥下是一条尽头小河,止于牌坊,另一头绕沧浪亭半周后,七弯八拐流入了南护城河。据说苏舜钦修复沧浪亭时,这条小河是园子的内河,后来此园几经废复,内河变成了外河。

大门外是水的世界,波光荡漾,游鱼戏水,水何澹澹,清气宜人,既可说是园外,也可算是院内。凡园林皆以高墙作围,墙内墙外两不知,唯有沧浪亭里外相宜,外看以水起景,宛若水国;跨入门内,却是山林野趣。妙就秒在这里啊!

沧浪亭的建筑和布局有两个特点:①苏州园林一般以水为中心,其它建筑绕水而建。而沧浪亭迥然不同,它是以山为中心,其它建筑绕山而建。②朴实严谨中透出活泼灵动,让人印象深刻,难以忘怀。

一进大门,就面临一座大型假山“沧浪山”,假山四周分布着廊、榭、轩、池、堂。当年屈原遭贬谪,有渔夫为其歌曰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浊我足”,意为人应顺应时事。渔夫歌被收录于《楚辞》,自此“沧浪”两字便被赋予多层面的内涵,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、人格的价值、生命的终极意义……所有这些,都浓缩在“沧浪”之中了。沧浪、沧浪,既沧桑又浪漫,带着无尽的世事浮沉和无限的世外遐想。

沧浪山为东西走向,高2米多,有石洞石阶盘旋而上,山顶面积约为30×6㎡,一条羊肠小道横贯东西,小道两旁灌木丛生,藤蔓遮覆。小道西头有口井,井中居然还有水!井边有一棵140年的香樟,枝繁叶茂。小道东头是大名鼎鼎的沧浪亭,乃是四方形的凉亭。苏舜钦本是将它建在小河边,清康熙后始移山上。此亭除了给人古朴凝重的印象外,并无其它惊艳之处。那幅著名的绝对,就写在亭子北面的柱子上。联仗亭而存,亭仗联而名。假山本来面积有限,可却给人以疏旷辽远之感。

沧浪山北麓是著名的复廊,苏州园林中的复廊仅有怡园和沧浪亭两例,像大熊猫一样珍贵。沧浪亭的复廊与拙政园的水廊、留园的爬山廊被誉为“江南三大名廊”。所谓复廊,是在两条平行廊的中间隔一道墙,墙上开有漏窗(沧浪亭复廊有108个各种式样的漏窗),从廊的一边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廊的另一边景色。复廊一般安排在廊的两边都有景物可赏,但两边景物的特征又各不相同的园林空间中。沧浪亭的复廊妙在借景,把园内的假山和园外的河水通过复廊互相引借,使山、水、建筑构成一个整体,形成了既分又连的山水借景,山因水而活,水随山而转。游人在复廊临水一侧观水色,有“近水远山”之情;游人在复廊近山一侧赏山景,有“近山远水”之感,令人情不自禁高呼“妙哉”。

复廊东尽头外临河处有观鱼亭,名取自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一段对话。庄子曰:“儵鱼出游从容,是鱼乐也。”惠子曰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庄子曰: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”哈哈,问得妙,答得也妙啊。置身亭内,可观清波戏鱼鳞,河光山色,倒影眼帘,望隔岸,杨柳一络,牵风引浪,晴雨烟月。

沧浪山西麓有长廊蜿蜒,廊壁上开有几扇宝瓶门,通往一个狭长的小花园。廊中有座御碑亭,碑上诗、联均为康熙南巡时所作。长廊与假山之间有一“沧浪池”,因面积太小,所以不能作为园林的中心。

沧浪山东麓是闲吟亭,有对联“千朵红莲三尺水,一湾明月半亭风”。上联当指大门外那条碧水涟漪的小河在夏秋之季的景象,现在初春,红莲是没有的。至于一湾明月半亭风,可能要夏天的夜晚才能体验,我是没有这个机会了。

沧浪山南麓是主建筑“明道堂”,问题来了:我从大门进来,为什么看到的竟是明道堂的背面?由这个问题又牵出另一个问题:大门在北,整个园子为什么是坐南朝北呢?而且,一进大门就是花园,其它房屋建筑都在花园后面,这不符合“花园在主体建筑后面”的常识。回家后上网查了一下,才得知,原先沧浪亭的大门在园子的南面,即现在工人文化宫的位置,这样一切就都正常了:坐北朝南,花园在后。咸丰年间,沧浪亭毁于十年兵火,直到同治十二年,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,将原南正门以一道漏窗粉墙围封,将北边小门改为园之正门,且是唯一进出之园门。

园子最南端有看山楼,建于崚峋的湖石之上,两层,上层飞檐翘角,以前在此近可俯视南院和农田林舍,远可眺望城外灵岩、天平诸山峰,现在视线为高楼所阻,已无法望山;底层为印心石屋,“印心石屋”四个字宜理解为“印心石·屋”(放置印心石的房屋)。这座楼房不是苏舜钦建沧浪亭的原配,而是清朝的江苏巡抚陶澍的手笔。陶澍觐见道光皇帝时,在对家乡湖南安化的描述中,特别提到了“印心石”和自己在“印心石屋”寒窗苦读书的故事:资水流经家门处,两岸石壁屹立,如大门一样,下有石门潭,河水清莹透彻,深几十丈。一块很正方的大石,形如方印,从水中突出,故称“印心石”。道光皇帝觉得十分有趣,亲赐“印心石屋”匾额。后来陶澍在他任职和所经的名山胜地,都喜欢勒石摩刻“印心石屋”石碑,以诉思乡感恩之情,表达亲政爱民之志。

看山楼的两旁有瑶华境界和翠玲珑两座建筑。

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居此,筑梅亭,取名“瑶华境界”,取意“遍植梅花的仙苑幻境”,将白梅喻为瑶华,表达了追求梅花的冰肌铁骨、凌寒独肖、不屈不畏的崇高品德。不过梅亭久已不存,1954年重修沧浪亭时,特将此处辟为小屋三间,以留存这位英雄的留题。

“翠玲珑”取意苏舜钦诗“秋色入林红暗淡,日光穿竹翠玲珑”,这三个字,既形象又精炼,像晶莹剔透的美玉。这里的一切都与竹有关,家具雕有竹节图案,壁挂是画竹,墙上的漏窗也是竹节状。当年韩世忠常邀好友在此静观觞咏品茗雅集。

看山楼、瑶华境界和翠玲珑的前面,一片竹林跃然眼前,青翠欲滴。这里的竹有十几个品种,什么龟甲竹啦、橄榄竹啦、罗汉竹啦、金镶玉竹啦,等等。竹影浓密,竹影摇曳,竹风习习,竹风沙沙,当真使人心醉神迷。竹林那边,就是张树声重修沧浪亭时,围封原南大门的漏窗墙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沧浪亭有许多名人手迹或墨宝。沧浪池畔的“流玉”石碑为俞樾所书;御碑亭“予怀常念穷黎困,勉尔勤葴官吏贤”对联是康熙皇帝所赐写;“印心石屋”四字是道光皇帝所书;石屋前的“圆灵证盟”石刻是林则徐题写;“瑶华境界”和“翠玲珑”匾额均为韩世忠所题;“静吟”亭匾额为苏舜钦题;“清香馆”匾额为胡厥文书;清香馆楹联为蒋吟秋撰书;仰止亭的《沧浪小坐图》图首为邓廷祯篆书;仰止亭楹联由吴昌硕撰书;“藕花小榭”匾额为张之万撰书。

展开剩余(
美文网微信号:mw748219,鼠标移到这里,一键关注。

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就点个赞

文档下载

本页面《流连沧浪亭》的转载信息

本页标题:流连沧浪亭

本页地址:http://www.748219.com/meiwen/13901.html

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,谢谢!

美文网 欢迎你再次来访!

发表评论

点击刷新

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,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!

作者介绍

#第三方统计代码(模版变量)